top of page

新加坡凤山寺

新加坡凤山寺(旧称为水廊头凤山寺)是由本地南安人所创立的一间时髦街道中却隐藏着一座清幽,古雅,精美的百年古庙。

凤山寺的源头在福建南安诗山。南安人外迁,到世界不同角落谋生创业安家,总不忘在当地建庙延续家乡香火,让家乡神灵庇佑自己。

 

凤山寺供奉的是南安人的保护神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原名郭忠福,生于后唐通光元年(公元923年),坐化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

南安地处南亚热带,依山傍海,山青水秀,气候温润,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是南安气候特点的形象概括。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贯穿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是晋江及其干流东溪。

 

 

南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县,名“东安县”,后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南安县。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值批准,南安撇县设市。

 

南安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风州金鸡吉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南安曾孕育出唐代开八闽之先声的欧阳詹,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赘,民族英雄郑成功,现代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等杰出人物。

据说,郭忠福是南安人,12岁因父去世以放牧为生,在得到主人家请来的地理先生指导后,把父亲遗骨葬入风水宝穴。16岁那年,他上凤凰山砍柴,坐化在一棵古藤上。在他去世后经常显灵,村人有求必应,人们便为他建起郭山庙,由于山势如凤,又称为凤山寺,至今千多年。

 

凤山寺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都会办千人宴,同时演酬神戏,庆祝郭圣王神诞。到了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则举行盛大祭拜仪式,由会馆、头家、炉主和善信为答谢神恩,而请戏班演酬神戏,纪念郭圣王坐化的日子。

 

自2005年起,逢新年前除夕夜,凤山寺都会彻夜灯火通明,开放给善信进香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家安康。

 

凤山寺在新加坡的历史应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1836年),建于丹绒巴葛青山亭,也就是现在中央医院所在地的附近。

到了1907年,因市区重建,便迁徒到摩哈末苏丹现址。翌年,在当时的侨领林露前贤领导下,于农历8月动工兴建,而于1913年的农历5月竣工。今天,凤山寺不只吸引不少南安人,甚至其他籍贯的华人也前来进香,祈求圣王公护佑。

 

重建后的第二年,乡亲们因附近一带,如河水山的儿童多没机会受教育,因此动用寺内两侧的厅堂为教室,创办南明学校吸引了百多名南安及非南安人的子弟前来求学。

凤山寺采用了古代中国宫殿式建筑;雕龙飞檐、盘龙石柱及寺前双狮皆出自中国雕刻神匠之手,堪称新马华族建筑杰作,而于1978年11月1日获新加坡古迹保留的古迹之一,从此奠定了它在新加坡古刹的地位。

 

南安会馆是在1973年接管凤山寺,由初建时期计起,凤山寺已届170年之久。因初建年代久远,庙物渐呈凋落,而东倾西圮,祖佛蒙尘,曾于1976年进行重修。18 年后,又因风雨侵袭所致、大殿破漏、盘檐凋落,遂于1994年的南安会馆第43届第一次执监委员及各区主任的联席会议上,议决成立“凤山寺一九九四重修工作委员会”,负责筹措经费,策划重修事务,延聘来自中国福州有经验的专才进行重修工作。

在各方努力奔走募捐、南安乡亲鼎力支持和出钱出力下,凤山寺终于在1995年12月31日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善男信女面前。

 

会馆也在1996年4月会馆庆祝五庆大典时,以凤山寺面貌为主题的电话卡正式推出。

凤山寺的木构建筑无法抵触日晒雨淋和白蚁蛀蚀,庙宇如今又需要彻底修复。在2004年中旬, 南安会馆再次成立凤山寺重修委员会(工委会主席吴一贤乡长),负责繁重的重修工作。

 

重修委员会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前来为百年古庙“把脉”,研究如何修复这座已被蛀蚀的重要古迹。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亲自率领下,专家们为凤山寺进行勘察和设计,并做了完整的技术方案。

 

凤山寺的本地建筑师已向国家文物局和市区重建局提呈方案,目前正等着当局的批准。希望能在2006年初开始施工。

重修委员会于2005年积极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及筹措基金,来抢修这一国家古迹,及同时改善寺内设施。

2005年12月间, 夜幕低垂、灯光照在古庙的雕柱画樑上,古雅的凤山寺顿为自然高雅演出背景,一场弦音绕樑的古筝演奏会,把在场的观众带入诗一般的境界。

 

南安会馆主席陈英来乡长希望以此文化艺术活动,能使古庙发挥新功能。即能促进各方交流,又能向年轻一代推扬传统文化。

 

2007年广泽尊王圣诞千秋庆典晚宴时,广泽尊王与众位仙佛从凤山寺移驾至南安会馆礼堂旁临时搭建的庙堂内供善信参拜。

 

此迁移的原因是为了让凤山寺重修委员会能顺利地全面进行抢修工程。希望能够赶在明年(2008年)的广泽尊王诞辰之前重修全面竣工。

bottom of page